专家发言——周民举院长发言

微量元素与中医中药


古老的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总结。中医的指导思想,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中医治病讲究因人而异、辩证论治,实行个体化治疗。那么中医讲的这个“证”究竟是怎么辩的呢?中医的证,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来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进行辩的,经过分析、综合认清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以及邪正的盛衰关系,并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如热证、寒证、虚证、实证等。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依据,只有辩清了证,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微量元素与中医的研究,最早也是从“证”开始的。研究表明,虚症病人的血清、全血等样品中的锌含量明显降低,同时阴虚与阳虚患者体内的微量元素也不相同,阴虚患者铜含量上升、锌含量下降,锌铜比下降比阳虚患者严重。再如微量元素与肾虚的关系,如男性肾阳不足导致的不育症,与体内缺锌、缺锰有关,用富含锌、锰的温肾阳中药治疗疗效卓著。由此可见,辩证论治也可以从微量元素水平进行,并且还有了客观的指标。

不同的症,有不同的元素的缺乏或过剩,针对不同证的元素含量,用与此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因此微量元素与中药关系的研究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例如中医的瘿瘤是由于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肿大,而中药海藻、昆布中富含活性碘,故用海藻、昆布等组成的方剂可以治疗瘿瘤(甲状腺肿大);又如属于血虚的缺铁性贫血,临床常用四物汤治疗,经微量元素检测发现主药当归中的铁含量很高,而铁又是治疗贫血的重要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与中药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理论与微量元素的关系;2.道地药材与微量元素的关系;3.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疗效、作用机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4.中药制剂、中药生产、中药质量与微量元素的关系等。今天在这里主要就中药理论与微量元素、道地药材与微量元素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中药理论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中药是讲究药物的的性、味和归经的,中药的性、味即药物的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五味就是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归经是用来反映药物功效对于人体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靶向药物。比如菊花,能够治疗眼疾,根据中医藏象理论,眼属于肝的系统,肝开窍于目,眼为肝之外窍,所以就认为菊花归属肝经。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所以食物也有四气五味,并且有的食物本身就是药物,例如我们常吃的生姜,就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药物。生姜,性温味辛,一味生姜,在中药里有五种用法。鲜的解表,皮可利水,干姜温中散寒,炒炭则温中止血,还有煨用,可以暖胃,但作用比干姜和缓。

现代研究发现:(1)热性药中锰(Mn)的含量高而铁、铜、锌含量较低,温性药中锌的含量最高,锶含量最低;热性药和温性药中锶和锌有相反的含量,前者锌低而锶高,后者锌高而锶低。寒凉药物中铁的含量高而锰含量低,凉性药中钾的量最高。(2)辛味药中锰含量高,钴含量低;酸味药中锰含量低,锶含量高;酸味药和咸味药中铁、铜、锌含量趋势相反,前者最低,后者最高。同时咸味药中镍含量最高。(3)归肺经的药物中锰含量最低,归肝经的药中铁、铜含量最高,归肾经的药镍含量最高。(4)补血药中的铁、锌含量较高,而补阳药中的锰、锌较高,补阴药中的铁、铜含量较低而钴含量较高。

(二)中药地道性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中医用药十分强调药材的地道性,环境不同、土壤不同,其生长出来的植物元素含量自然不同,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含量更是截然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现代研究发现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由二个因素决定:一是主动因素,不同种属的植物对生命微量元素含量的要求或比例要求都不同,这可作为鉴定药用植物种属的依据。另一个是被动因素,由新陈代谢引起的植物同环境微量元素的交换完成的。中药地道性与微量元素的研究为保证中医用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找到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微量元素研究,对传统的中医、中药进行再研究、再发现、再开发、再运用,必将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后,我忠心地希望安徽新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无为新生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所扎根无为沃土,开枝散叶,生机勃发,蒸蒸日上!